【走向小康】電商賦能鄉村蝶變
發布時間:2025-07-05 17:02:23
長期以來,因大山阻隔、交通不便,在寧夏偏遠地區,企業進村下鄉送收快遞量少價高,群眾到鄉或進城投取快遞路遠費時,造成農貨出山受阻、網貨下鄉困難。“下行貴、上行難,雙向不通”嚴重影響著這里群眾的生產生活。
2015年以來,寧夏商務廳創新實施農村電商“筑夢計劃”,建成覆蓋廣泛的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建立銜接暢通的物流配送體系,全區鄉村服務站點達1209個,在全國率先實現電子商務進農村省域全覆蓋。因電商賦能,寧夏的鄉村生產生活方式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蝶變。
暢通雙向流通“微循環”
7月13日,記者從彭陽縣農村電商大數據平臺上看到,今年以來,全縣上行快遞包裹435692個,下行快遞包裹1622368個,總數205萬件,同比增長53.4%。
而在2017年,全縣上行快遞包裹數量僅為1000多件,2016年以前,這一數據幾乎為零。
“以前家里的農產品得拉到鎮上和縣城去賣。現在村里的電商服務站都收了,就地發貨,不僅能賣好價錢,我們也省心多了。”在彭陽縣城陽鄉溝圈村電商服務站,前來排隊發貨的村民劉建發說。
在彭陽縣電商物流快遞分撥配送中心的分揀車間,分揀員站在傳送帶兩側,麻利地將成千上萬件包裹分揀到相應區域。該中心由三泰物流快運有限公司統一運營,整合6家快遞公司資源,實行統一驗視安檢、集中分揀配送、周轉保鮮貯存,日進出量達1.2萬件。
石嘴山市平羅縣陶樂鎮廟廟湖村電商服務站前的小廣場上,10多位網絡主播熱情推介,富硒大米、沙湖辣椒醬等當地農特產品不斷被網友加入“購物車”。
近年來,寧夏堅持打通農產品上行“最先一公里”和工業品下行“最后一公里”,清除“淤點”、打通“堵點”、解決“難點”,鼓勵縣域快遞行業集聚和整合資源,提升行政村快遞通達率、投送頻次和網點快遞收發兼容度。截至去年年底,全區建成15個縣級物流配送中心,2047個行政村全部實現直接通郵、快遞服務鄉鎮覆蓋率達到100%,暢通了城鄉雙向流通的“微循環”,更多的優質資源要素逐漸向農村鋪展。
激起農民思想“千層浪”
互聯網在農村扎根,傳統意識和新思想“狹路相逢”,在農民中引發“頭腦風暴”。
“剛開始,村里多數人不相信網上還能買東西,后來聽說我在網上接單銷售中藥材,更覺得不可思議了。”今年44歲的黃仲玉是彭陽縣城陽鄉溝圈村電商服務站負責人,也是村里的中藥材種植大戶。在他的傳幫帶后,村里一些膽子大的人也跟著“試水”。
電子商務,猶如一塊巨大的石頭,在投進農村的那一刻,激起了“千層浪”。對此,中衛市中寧縣太陽梁鄉紅崖養鵝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汪毅有真切體會。
今年年初,因受疫情影響,合作社大量鵝蛋銷不出去,汪毅一籌莫展。3月上旬,中寧縣商務和投資促進局工作人員上門服務,嘗試幫他在互聯網上找銷路。
“都說現在網上交易很方便,買賣雙方不見面就把生意做了,可誰敢輕易相信啊。”當汪毅聽說他家的鵝蛋可以拿到京東的寧夏特產館去賣時,擔憂不減反增。
面對十幾頁合同的上百項條款,特別是涉及鵝蛋運輸破損引發的損失承擔問題,汪毅坐不住了,“咱們又不懂這些,說是要保證質量和包裝萬無一失,快遞費也要算進去,咋能賺得了錢?”
簽還是不簽?汪毅陷入兩難。恰逢在北京念大學的兒子還沒開學,拿著合同琢磨了幾天,替父親做出決定:合同得簽,但要把合約時間縮短到3個月,見到了收益再續簽。
抱著“背水一戰”的念頭,汪毅的鵝蛋終于“上網”了。剛開始訂單不多,但每天都在增加。6月份銷售額7000多元,到了7月份,就增加到兩萬元了,他家的鵝蛋還一度上了京東同品類商品搜索第2名。汪毅說:“現在看,網上銷售這個路子是對的。但剛開始得有人引導,只要能見到收益,老百姓肯定愿意去試。”
這幾年,寧夏積極引導傳統涉農企業“觸網”營銷,支持返鄉大學生、農村青年等個體依托電商創業興業。在“領頭雁”的帶動下,思想深處經過革命性轉變的廣大農民,在認同中體驗并參與電子商務的發展,農村電商隊伍不斷壯大、實力不斷提升、活力不斷增強,打造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本土電商企業。他們,逐漸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生力軍。